文|刘琳
图|网络
生活
母亲来了,回我家小住了。吃饭的时候,我特地给母亲买了一个我常常吃的早餐三文治给她尝一下,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她又说我很乖。她只是想知道我的生活,在微信在电话里最多的就是叮嘱我慢慢吃饱。
她总在车门关上的那刻笑的很温暖,但我知道与孩子离别常常会让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难过。就如那天我选择了重航,她与我拍了照片,我们吃些小蛋糕,她就会湿了眼眶,我拿起纸巾给她擦了汗水,所有我能看得见的液体,我突然明白,母亲是要我呵护的,我在想母亲究竟是多温和的人,以至于在我成长的这些年,母亲竟没有大声与我说过话,她如今是老了。还记得有一次孩子放学回来与我唧唧歪歪,她说老师问,哪个小朋友没有被妈妈打过?她说她举手然后得到机会站起来告诉老师,她没有。孩子笑,我也笑,棍棒下出孝子,大抵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我的父母亲从没有如此待我,所以我也没想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们。
我常常回望童年,不代表我真的想回到过去,因为儿童时期在爷爷奶奶背上的快乐时光,以至于后来爷爷的离逝有了好多年的不静止痛苦。但人也不可能背弃过去,在这些分合离别中,明白了梦想的重量,肩上的责任,可选择自己暂时相对欢喜的生活方式。而山的那边是什么?时间,总会告诉我们答案。
大约是两年前,师傅曾认认真真问我,别人问你家在哪里,你第一反应是哪个家?我迟疑了一下,我如实地跟师傅说,是有我爸爸妈妈的家。师傅又问,那你觉得什么时候才会改成与你先生的家?我笑,我说我不知道,他也笑。不是先生婆婆哥哥小姑待我不好,恰恰相反,是很好,只是童年无忧无虑的岁月更清晰,没有后来的忙忙碌碌,所以更能让人心安。师傅终究是过来人。也许在不熟悉的人眼中,他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但我的脑海中,他会喝着哇哈哈跟我聊小时候给儿子哥吃,自己不舍得吃,还有娃哪时候第一次和堂兄弟灌一大杯啤酒他的感受的种种。他总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与我平和阐述过去与现状的对比,他知道我有听,我会思考,希望我能不被辜负。
我常常抬头看天空,感谢自己抬头看到头顶的宇宙。我知道生活应该是具体化,它在一日三餐中,在柴米油盐的平淡里,在忙碌的工作穿梭日常。感谢手上握着的自由与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趣有心有灵。选择不记得的苦难,是因为人得向前,你不知道每个时刻的价值直到它变成了回忆。而在现有的生活里,只要踏实,内心平和且坦然就足够了。后来我学会了说好,收到,我没有问为什么,我也没有说苦,我很听话,没有快乐与不快乐,与生活握手言和,就是源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是一年的建党建军节,国泰民安,转眼又到先生的生日,是陪你从青葱少年走到了油腻大叔。愿时光慢一些走,大家一切都好。
(作者与母亲合影)
乡味
张灯结彩说的真的是年味。小时候妈妈带我们坐在客厅凉席上的夜晚,仿佛还在昨天。妈妈是一遍遍握紧我的双手双脚,说,我琳的手什么时候都特别温暖,不管夏天冬天。我那时候没有空感谢这份平静的爱,我最怕晚上的蚊子,所有的虫子我都害怕。有一年我被蚊子叮的发脾气了,就跟妈妈说,我长大后要去很远的城市生活,母亲一开始很难过,她说在家里也挺好,后来我犟,她就去睡觉了。从那以后的很多不同的夜晚不同的时候,她说,你长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过得好就行,不用管我们。后来我和先生有了我们的家,婆婆跟我们说了同样的话,也许母亲的心总是相同的,装满了对孩子的包容与祝福。先生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冷得哆嗦,想起少时在市场上的摊位跳上跳下的时光,夏天很凉快,我们穿的短袖短裤,做游戏嬉戏,不分输赢不罢休,但谁都不能哭,一直持续到小伙伴们都被家里陆续叫回家。我爷爷奶奶种的满山的荔枝树,白天微风吹过带着露水的新蕊,一望无际的红绿相间,轮廓分明的山,还有山间的吆喝,渴了灌过的别在腰间解放瓶的茶水,爷爷总不愿意带我们去,儿孙众多,再辛苦,他也不舍得让我们干一点的农活,我们五谷不分。逢年过节他带着我拿很多的面条米和酱油送给了村里比我们更困难的老人。后来他需要拄拐杖了,我放学后扶着他散步,他一遍遍跟我说要对奶奶好。这是他对我的叮咛。我常常对自己说,跑快点,这样才能快点到达,我常常对自己说,跑慢些,前方路未知。爷爷走后的很多年,我拿着在超市帮忙干活得到的奖励,买了一样的东西,加了麦片赠予那些我爷爷照顾过的乡亲们,再后来那些老人也陆陆续续不在了。我也与住过的房子距离越拉越远,原来人都是在时光里刻舟求剑,看过再多的风景不如家乡的山河。无论在哪里都好,能过得好就好。
包子
很喜欢啃包子,持续了好多年好多年。高三的时候坐第一组第一位,坐了好久,每天太阳🌞照进教室,我和我的同桌一本正经把窗帘拉上,交换眼神,开始早读,我们就开始在叠得高高的书桌下偷偷吃包子,那是我们的早餐。我近一些,我偶尔起得早在校门口买豆浆或者牛奶。同桌经过实校门口会去那间店铺买包子,有鲜肉有木耳有青菜有酸菜有奶黄……我们全都吃过了一轮又一轮。最喜欢的是红豆🫘包,有时候零花钱充足一些还会多买几个和好朋友们分享,前后左右。真的是吃到了后来店铺倒闭,是搬迁了找不到了,然后我们毕业了。
毕业后又好几年,同学聚会,坐在我们后面桌的同学,她鼓起勇气问我,你们为什么每次吃包子都要拍扁了才吃[捂脸][呲牙]?我咯咯笑,可能我们比较变态,我们喜欢吃实的包子皮,为什么你们当时不问……长大后的我们人人都读了社会大学,匆匆忙忙的早餐里有了很多不同的选择,或者将近,但确实没太多时间认真去品尝了。有一天散步,我的婶母说起我读书的时候周末她很喜欢弄包子饺子给我们吃,现在都不记得是怎样做的了,我没有接话,我知道是我们离家越来越远,我也就大概能理解做食物的人的心情,我的叔父常跟我们说,人间烟火最抚慰人心,在这刻是能共鸣。每到一个地方玩,都会买一两个包子尝尝,吃什么,都不会再有很惊艳的味道,吃饱就行,吃得惯就行,身心舒服就好。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作者简介
刘琳,女,1992年9月生,信宜二中2010届高中校友,毕业于肇庆医学院。现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工作,读书时代偶有发表文章,现重拾笔头,记录人生。